魏娜|威尼斯144777欢迎您视频教授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着疫情的快速蔓延和隔离时间的累积,紧张、焦虑等异常情绪最终演变为恐慌心理并进一步导致了部分人群的非理性行为。对于此种群体性恐慌心理及非理性行为,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科学干预和抑制,则会导致一系列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乃至全社会的失控。而政府信息发布对公众心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魏娜教授等人以危机沟通理论为基础,基于来自全国32个省域252个地市共1717份调查问卷,从政府信息质量的公众感知、公众媒体信息选择偏好、公众恐慌心理及抗疫信心三个维度,对当前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信息发布对公众心理影响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媒体是公众第一信息来源和最信任的媒体,具有“公有”组织特征的发布主体和媒体是公众最信任的,手机是公众获取信息的第一工具;(2)政府信息的发布质量、公众对政府信息的资源感知质量、公众个体对疫情关注程度及关注核心,都显著影响公众恐慌和抗疫信心;(3)公众对政府信息的资源感知质量对抗疫信心影响最大,而公众所关注的意见领袖对公众恐慌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
根据以上分析,对于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首先,政府应成立专门的信息发布管理小组,制定战略化、系统化和层次化的信息发布策略;由权威部门和有资质部门率先统一发布重大信息,后期要注重多部门的协调统一和分工协作。其次,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应第一时间通过公众信赖的各类媒体对外披露相关信息,并保证信息发布的及时、全面、严谨以及信息公开的真实和透明。并且,应选用公众信赖的技术专家、知名学者等做信息的披露者或政府信息发布代言人,从专业角度发布信息引导公众理性思考;同时也要及时公布地方政府及国家领导人的相关态度和行为,发挥其政治意见领袖作用。最后,还应将现代科技手段与政府主要功能相结合,以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效果。如将大数据分析、人脸智能识别等技术嫁接到政府交通部门,将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嫁接到政府信息发布部门等,以达到更好的政府信息发布效果,并及时掌握不同类型民众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做到分类引导和精准干预。
点此查看原文